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温州强达无纺布」强达无纺布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强达无纺布,以及温州强达无纺布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为您找到以下相关热门话题:
- 1、用微笑曲线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 2、谁有功能高分子读书报告
- 3、无纺布的地方在哪' title='中国主要生产无纺布的地方在哪' style='color: #f34b51;text-decoration: none;' >中国主要生产无纺布的地方在哪
- 4、全国生产无纺布的厂家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 5、国内现在无纺布的生产厂家有哪些
用微笑曲线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1] ,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链条。这就是全球产业链,它一般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导。以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全球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 从过程产品到最终产品再到最终产品销售,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价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
发展中的
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然而,无论加工贸易还是贴牌生产,制造加工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
简单活劳动成本,虽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间具有可替代性,企业为争取订单,常常被压低价格。而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所投入的信息、
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属知识密集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研发和流通环节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
按照合同完成订单生产即可分享利润的制造加工环节并不负责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极低。按照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正比匹配原则,跨国公司作为生产过程的更大
投资者和最终产品销售的风险承担者,自然成为更大的收益者。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存在的问题
比较优势降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
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
一,初加工产品增长过快。从纺织产业细分行业结构看,首先表现为纺织、化纤等产业中初加工能力相对过度增长导致产业过度竞争的风险。2000年到2006
年,我国纺织工业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0%左右。部分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同构性”发展。从投资结
构看,纺织产业链中的棉纺、化纤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75%以上,使同期棉纺、化纤产能迅速扩张,到2006年底,棉
纺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聚酯、化纤产能增长3倍左右。
其二,染整行业水平不高影响面料供
应。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产量居世界,但在纺织品深加工的很多关键领域仍然处于劣势,部分产品仍需进口,如面料、地毯和无纺布等纺织制成
品。目前我国出口的中服装中60%
的面料依赖进口,2006年进口面料金额达89.5亿美元,同时进口面料的平均单价总体上高于出口面料,如2006年我国棉布、化纤、毛织物面料的进口平
均单价分别比出口平均单价高0.34、0.38和2.17美元/米。面料的外观主要取决于染整环节,而染整环节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瓶颈,存在着设备陈
旧、工艺落后、后整理水平低等问题,致使面料外观缺乏特色,档次低,功能差。目前我国印染行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在色差3-4级以上的产品合格率能达到
80%,大多数企业只有
5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经达到90%。
横向产业结构不
合理的第三方面是,三大类最终纺织品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纺织品从用途角度可分为衣着用、产业用和家用。从长期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产
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增长也日益加快,而我国当前的产品供应结构与发达存在着较大差距,大约3/4的产品是用于衣着生产的,只有不到1/4是后两
种用途,装饰类、产业用纺织类产品供应相对不足。从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出口类别可以看出上述结构状况。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出口占64.47%,产业用纺织品占22.91%,而同期的进口
则呈相反趋势,在进口中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则达到了84.26%。
2、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现
代服装业的竞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综合科技、经济实力的较量,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国际大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收入的
3%~5%,世界500强达5%~10%,而我国服装业这一比例还不到0.1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是服装业高技术的
发展方向,发达服装企业的应用普及率已达
80%以上。
设计师是服装的灵魂,可我国至今没有一位世界名师,与巨大的服装生
产和消费能力极不相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营销人才也严重匮乏,业内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只占1%,是全国技术素质更低的行业。民营服装企业家族式、家
长制的管理模式十分常见,缺乏战略思维,短期行为普遍;而国营、集体企业又存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灵活等体制问题,管理难以真正到位。经营管理水平的低下
直接影响我国服装业的效益。以总资产贡献率来衡量,1998
年我国工业平均水平为7.12%,而服装业还不到4.33%。
3、品牌竞争力差,产业链
整合度低。品牌竞争越来越成为现代服装业竞争的关键手段,而我国服装业羸弱的品牌竞争力与庞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却极不适应。虽然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CROCDILE(鳄鱼)、GOLDEN
LION(金利来)等世界都是由中国本土企业加工制作的,中国品牌也逾万种,却没有一个世界。服装业产业依存度极高,但我国服装相关产业却发展滞
后,难以适应作为龙头的服装业发展。纺织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使我国面料自
给率不及50%;服装设备制造业除普通平缝机外,特种缝纫机及粘合、裁剪和整烫设备全部依赖进口;服装辅料也基本依赖进口。另外,现代服装业发展
越来越需要相关服务业的同步发展,如流行预测、品牌代理、展览公司、模特公司等,而我国服装服务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服装业的需要。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使
服装产业链整合度不
高,由此成为我国服装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4、标准体系不健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意
识、手段滞后。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受到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日益增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占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
10%以上,而我国服装企业从认识到行动都相对滞后。以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推出的O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生态标签为例,截止2000年5月,在颁发给亚洲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1125张证书中,只有95张给了中
国企业。
我国对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境污染保护检测鉴定也起步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认证重视不够。目前国内除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有一个对照欧盟标准制定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外,还没有强制性的标准。虽然正在推行产品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绿色认证,对获证企业给予出口免检待遇,但在国内4.7万家服装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获此认证。近年来,发达的质量标准也越来越高,我国标准还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对“入世”
后服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际竞争极其不利。
3、纵向产业链结构不利于产业效益提高
从
纵向产业链条来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
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在现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日益专注于纺织产业链的两端,即前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
场渠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则处于利润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部,受到发达的双重挤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更多的是用OEM生产方式,
生产商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占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
口国垄断,都落入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手中。
此种产业优势结构的可替代程度很高, 市场竞争激烈,很容易为其他取代, 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也就是利润率呈现下降。从世界的发展轨迹来看,要实现产业升级应
该采用原创设计生产(ODM) 和自有品牌生产(OBM) 方式。
4、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进入关键时期
根据在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下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原因如下:
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全球纺织品市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跨国产业链中制造国低端地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产业价值链内,“微笑曲线”不断下移,也就是利润从产品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环节等上、下游环节的转移将会继续。与此同时,一些
新兴发展中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挤占我国纺织品的海外市场。 中东欧、东南亚等和地区凭借着更廉价劳动力和贴近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缘优势,已经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纺织品原先以劳动力和土地等作为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国内市场,纺织服装业也面临考验。低端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的矛盾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出口压力的增大将迫使企业转向内销,从而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
的竞争。
来自资源环境和要素的约束。首先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在国际上,环保、绿色、循环经济现在领先的发达都已经起步。在国内,我国纺织服装产
业结构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纺织服装产业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粗放型发展有更大约束。其次是
原料及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逆转。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近年来,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工资成本上升压力很大,给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的纺织服装产
业带来极大的成本压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OEM 阶段,国外贸易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同时,给我国带来了能耗、污染等大量的负“外部
性”,而国外公司却未能承担这些成本。
(二)我国服装业的结构调整
面对以上问题,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对服装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行业指导,帮助中国服装业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配置于服装业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
率和效益,更好地应对WTO的挑战。
1、加强所有制结构调整,让国企退出服装业。
我
们从2000年服装业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中看出,国企占全国服装企业数量的9%,占用了行业41.1%的资产,而利润总额却仅占行业的2.6%。从
2000年服装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三资自己最擅长的事,再通过多种模式实现联合。如由核心企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国有企业
各项指标均与三资企业有很大差距,总资产贡献率仅为
4.10%,而三资企业却高达9.63%。因此,服装业资
产配置于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应当调整。
全国近年来服装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1999年底,行业内国企数量比1995年减少了50%,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体。实践证明,对服装业来
说,民营企业有较强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因此,应鼓励民营企业大举进入服装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对技
术落后、效益低下的国企,应尽快以各种形式退出市场,盘活存量资产。
2、优化企业结构,形成多种企业模式。
许多行业在结构调整中常常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实行多元化战略,这对服装业来说却未必有效,服装产品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服装企业结构的多样性,我国服装企业应把结构
优化的重心放在提高效益和竞争力上而不宜简单扩大规模。
大型企业可以按照产业链,组建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如从纺织原料、服装面料到服装设计、生产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可以发挥服装业的龙头作用和产业链整合的优势;服装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能够加强销售与生产环节的联系。中小企业应当强化专业分工,集中精力做好掌握品牌、营销,与加工企业进行专业分工,在企业与服装设计机构、面料供应商中开展项目股份制合作等。小企业可以实行“错位竞争”,占领大中企业无利又无力可图的市场空白,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同时又形成针对这种需求的适度规模,小企业就可以“小而精”,“小而强”。另外,企业还可以对原有的生产经营系统进行
彻底的转制,形成各种新型业态。
3、加快区域结构调整,构建“大陆、港、台服装业经济区”。
近年来,在国内外低成本竞争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发达地区的加工型服装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应及时将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东西部不同重点的产业集聚。东部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品牌产品出口,加快产业升级并逐渐成为研发设计中心和市场信息中心,带动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则大力发展加工业,成为我国服装业加工基地,
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1999年我国内地、港、台服装出口量合计占世界服装出口额的29.7%。内地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完整的服装生产、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香港有丰富的服装经营和接单经验,快捷的通讯网络和高效的进出口系统;台湾有高品质的服装面料。两岸三地的纺织服装业互补性很强,如果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足以成为世界更大和最有竞争力的服装生产、设计、销售中心。因此,应构建“大陆、港、台服装业经济区”,推动两岸三地在更深层次、更
高水平的合作,实现我国服装业的持续发展。
4、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普及、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为
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把依赖低附加值产品竞争带动的数量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以品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带动的质量型增长方式上来,应对品牌出
口、高附加值出口及环保产品出口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保险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实施战略;支持高技术、
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加强对服装业高、新、特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对服装产业链相关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更好地为服装业服务。行业协会也要帮助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快服装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与企业、学校共同努力,
加快培养以设计师为代表的人才队伍,提高行业素质。
(三)结语
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服装企业、各相关中介组织和政府等主体需要共同努力,从不同的侧面不断探索结构调整与升级的 我国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也已具备了相当实力,加入WTO又将获得许多机遇。因此,我们虽不可盲目乐观,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大力加强结构调整,扬长避短,把握机遇,我国服装业就完全能够以“入世”为契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img]谁有功能高分子读书报告
高分子液晶
摘要:高分子液晶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强度高、模量大的特点,本文综述高分子液晶的合成、结构、性质及其在复合材料、纤维和液晶显示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液晶是某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或某些高分子在熔融态或在液体状态下,形成的有序流体,既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是一种过渡状态,这种中间态称为液晶态,又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或介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物质称为液晶[1] 。高分子液晶材料即为一类新型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已经以纤维、复合材料和注模制件等应用于航空、航海和汽车工业等部门[2]。本文就本文简单介绍了高分子液晶的发展历史,对高分子液晶在纤维、塑料、复合材料、分离材料、信息材料及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分子液晶,特性,合成,研究,进展,应用。
前言
液晶就是液态和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态,它既有液体的易流动特性,又具有晶体的某些特征。各向同性的液体是透明的,而液晶却往往是浑浊的,这也是液晶区别于各向同性的液体的一个主要特征。液晶之所以混浊是因为液晶分子取向的涨落而引起的光散射所致 ,液晶的光散射比各向同性液体要强达 100万倍[3]。高分子液晶是由较小相对分子质量液晶基元键合而成的,这些液晶基元可以是棒状的;也可以是盘状的;或者是更为复杂的二维乃至三维形状;甚至可以两者兼而有之;也可以是双亲分子[4]。总之,液晶科学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发展,研究领域遍及物理、化学、电子学、生物学各个学科 ,发展成了液晶化学、分子物理学、生物液晶及液晶分子光谱等重要学科[5]。
高分子液晶的特性
高分子液晶与低分子液晶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磁场中排列取向,热涨落与光散射 ,电场效应,热转变,奇偶性,粘滞性,电光效应等。而高分子液晶具有独特的性能:
(1)在电场和磁场中,高分子液晶排列取向所需的电场强度或磁场强度要比低分子液却大的多,热致性液品的热转变温度高,而粘度大。
(2)奇偶性,所胃奇偶性是指在介晶态的TM,TN,△S,△H随柔性间隔的不同存在着奇低偶高的现象。不仅主链上有奇偶性效应,而侧链也有奇偶性效应。
(3)高分子液晶的流变行为高分子液晶的流变行为对聚合物材料的应用影响很大。如粘度是温度的函数,而且在某一温度下,粘度变小。粘度对剪层影响较大在低剪切速度下,偏离牛顿流体液品的有序性降低一粘度随分子准的增加,粘度下降。
(4)液品相的转变:在一定浓度 ,液晶转变温度随聚合度的增长而升高。在各向同性挤剂中,聚合物浓度下降,则相转变温度也下降。在一定温度下,聚合度越大,则介晶相出现的临界浓度越低。
(5)液品的电光效应.所谓电光效应是指液晶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光学的变化,具体如下:相畴的形成,电场可引起向列相,液晶产生威廉姆士相畴;动态散射,液晶中的离子,交变电场作用下对液晶分子施以作用下,随电压增大而增大,当超过弹性界限时就产生湍流;宾一主相互作用 液晶中存在其它各向异性分子时施加电场 ,两者进行相互影响的运动排列[6]。
高分子液品的介电性能和导电性能液晶介电各向异性特征是决定液晶分子在电场中行为的主要参数。液晶介电各向异性决定于液晶分子结构中所含有的偶极矩和分子极化度,沿分子轴极化度,如大于垂直分子轴的极化度,则得到正介电各向异性液晶,反之得到负电各向异性液晶[7]。
高分子液晶的加工
溶致性液晶和热致性液晶所采用的加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在如何获得纤维取向结构方面 ,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溶致性液晶目前主要采用两种纺丝方法 湿纺及干喷湿纺一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将喷丝头浸在凝固浴之中,后者是丝条先在空气中喷出,而后再导入凝固浴之中 但是,两种不同方法所得到的纤维在物理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如表1所示 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在喷丝孔和液浴之间获得附加向拉伸作用有关。
由表1可见,即使初生纤维,已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这是与液晶态纺丝所获得的分子较高的取向度有关[8]。
3.型高分子液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3.1. 纤维素液晶[ 9-10]
1976年,D G Gary报道了纤维素液晶的衍生物 —羟丙基纤维素,分子量为105,它的2% ~5%水溶液能形成具有彩虹色彩 ,强烈双折射和旋光性的胆甾型液晶溶液。纤维素衍生物在如水、乙酸、丙酮等多种溶剂中都能形成液晶相。在偏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液晶溶液的多种织构,如圆盘织构、条纹织构、平面织构、假各向同性织构和指纹织构等。这些织构的存在与溶液的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另外 ,还可以观察到多种向错结构。含纤维素衍生物的胆甾型液晶高分子复合物的合成使电子显微镜、原子显微镜等在研究胆甾型液晶精细结构上得到应用 ,这使得胆甾型液晶结构的研究达到了更为微观的层次。由于纤维素的液晶溶液可仿制高强度高模量的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且对于半刚性链高分子液晶相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化合物。所以 ,我们要开发更多性质更好的液晶纤维素产品 ,如高强高模纤维、 高性能纤维素液晶复合材料、 高性能纤维素液晶分离膜及特殊光学材料。
3.2.甲壳素类液晶[11-13]
由于分子中存在多种形式氢键的基团 ,因而存在微晶结构 ,熔点高于分解温度 ,不能熔融,也难以溶解 ,只溶于少数几种特殊溶剂如甲磺酸等。甲壳素具有螺旋或双螺旋结构 ,一般都呈胆甾相 ,还具有键刚性和结晶性 ,还可通过化学反应改性目的制成甲壳素酯、甲壳素醚甲壳素的 N2 乙酰化衍生物。由于甲壳素分子间的强氢键作用 ,分子易形成紧密的分子束 ,有很好的成纤倾向,甲壳素可在合适的溶剂中溶解而被制成具有一定浓度、一定粘度和良好的稳定性的溶液 ,这种溶液具有良好的可纺性。甲壳素具有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的可降解性,无毒 (LD50 16 g/kg体重 )。而且可以成膜或成纤 ,因而可在医用材料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最近将甲壳素的衍生物 — 甲壳胺制成无纺布的人造皮肤 ,甲壳素的巨大蕴藏量和衍生途径的多样性 ,使甲壳素类液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环保等领域,有关甲壳素材料的研究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多糖研究。
3.3.铁电液晶[ 14~16 ]
铁电液晶的分子排列成层状 ,层层堆砌 ,层内分子互相平行 ,但相对层面发现呈倾斜指向 (层间距小于分子长度 ) ,层与层之间形成沿层面法线的螺旋状排列 ,铁电液晶相具有与分子垂直且与层面平行的自发性极化矢量 Ps,呈现铁电性 (铁电性是指液晶分子在电场或磁场作用下 ,其极化方向发生改变的特性 )。铁电液晶既有显示方面的应用 ,又有光电性质 ,特别是它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所谓非线性光学效应(NLO)是指强相干光 (如激光 )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时 ,光波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 ,其电场引起介质产生的非线性极化效应 ]。非线性光学效应是现代通讯系统中光电子原器件发射、 处理和贮存光信号的核心问题之一。铁电液晶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响应速度快 ,激光损伤阈值高 ,支流介电常数低 ,吸收系数低以及化学和结构稳定等优良特性。特别是在液晶显示材料领域 ,国内已有形成批量生产规模的企业出现 ,如石家庄实力克液晶材料有限公司、清华亚王液晶材料有限公司等已开发出或正在开发 T N、 ST N和 TFT2 LCD混晶材料的手性液晶添加剂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大大推动了我国液晶显示用液晶材料的发展与进步。对于铁电液晶高分子 ,其应用领域主要是光记录和贮存材料、 显示材料、 铁电和压电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 ,以及具有分离功能的材料和光致变色材料。
3.4.盘状液晶[ 17 ]
盘状液晶的典型结构特点是盘状分子排列成柱状堆积。人们首先研究各种具有盘状对称分子结构的化合物的液晶性质 ,发现了众多以苯环为核心的 ,由对称性良好的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盘状液晶。后来又发现了以非苯环为中心的盘状或平板状对称分子组成的盘状液晶 ,以及通过分子间或分子内作用力能形成盘状或平板状对称组合体的液晶。1977年 S.Chandrasekhar等人发现均六苯酚的酯类化合物具有盘状液晶性质 ,由于该类盘状液晶在分子结构、 相变行为 ,以及物理性质等方面均表现出有别于传统热致液晶的特点 (盘状液晶具有高度的对称性 ,因而表现为较宽的相变行为 ,并具有较高的焓变和较大的折射指数 )。具有电子给受体的盘状液晶由于具有在柱状体内相邻∏体系间的较小重叠而导致的电荷载体的低流动性 ,因而可望成一类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或有机光导体材料 ,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3.5.卤代液晶[18 ]
卤代液晶是液晶分子的端基、侧向位置、手性中心桥键上含有 F、Cl、Br、I原子的液晶。由于卤原子和含卤原子基团的强吸电子性 ,引入它们会对液晶分子的极性及极化度产生影响。根据其电负性的大小 ,所在的液晶体系 ,在分子中的位置及数量 ,卤原子赋于液晶不同的性能 ,如端卤代液晶在芳香体系增加向列相稳定性,卤代液晶在多路驱动高响应速度的混合液晶中应用广泛 ,且具有以下性能: ① 因引入卤原子而具有熔点降低 ,近晶相被抑制或消除的特性,可以调配宽向列相范围的向列相混合液晶; ②具有适中的电光性能、粘度、热、光、化学稳定性较高;③具有正疏水参数 ,高的电压保持性,适合 AMLCD和 PDLCDS等高性能液晶显示器的要求; ④在铁电和反铁电液晶中引入卤原子增大自发极化值 Ps3或作为主体液晶产生 Sc3相 ,如三联苯的单侧向氟取代化合物。卤代液晶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是上世纪 8年代中期以后的事 ,这是与各种高性能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迄今研究最广,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含氟液晶 ,其次是含氯液晶 ,溴代和碘代主要用作液晶的中间体。卤原子和含卤基团被引入不同类型的液晶分子的不同位置 ,取决于它们的电负性大小基团的大小 ,以及数量对液晶分子的极化度各向异性 ,分子堆积的紧密程度 ,空间位阻等造成的不同影响 ,从而影响液晶的电、光、粘度和相行为一系列物理性能 ,这就为调配各种高性能混合液晶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
3.6.热致性高分子液晶—塑料[19-20]
由于芳族聚酰胺和芳族杂环液晶高分子都是溶致性的 ,即不能采取熔融挤出的加工方法 ,因此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以芳族聚酯液晶高分子为代表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正好弥补了溶致性液晶高分子的不足。目前已经实现商品化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聚芳酯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以 Amoco 公司的 Xylar 和Sumitomo公司Ekonol 为代表的Ⅰ型,以 Hoechst2Celanese公司的Vectra 为代表的Ⅱ型和以Unitika 公司的 Rodrun LC 5000为代表的 Ⅲ 型。Ⅰ型属联苯系列 ,分子和基本成分为对羟基苯甲酸(HBA)、4 ,4′联苯二酚(BP)以及不同比例的对苯二甲酸(TPA)和间苯二( IPA);Ⅱ型属萘系列 ,主要成分是 HBA和 6 羟基2 萘酸(HNA); Ⅲ型为 HBA 与 PET的共聚产物。Ⅰ型耐热性更好,适合于要求高温性能的场合,但加工比较困难; Ⅲ型热性能差些; Ⅱ型的综合性能较好,耐热性居中。我国洪定一等研究了PET/ 60PHB共聚酯体系。用NMR、DSC等方法对其结构和液晶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 PET/60PHB是PET和PHB的无规共聚酯,属向列型热致液晶。加工试验表明 ,该共聚酯具有优良的加工流动性 ,其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电绝缘性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其中拉伸强度超过600 MPa、热膨胀系数接近于陶瓷的数值,这两项独特性能展示了此液晶共聚酯作为工程塑料所独具的广泛应用前景。
结语
甲壳素及10余种衍生物都有液晶性,已形成了天然高分子液晶中主要的一类。而且由于甲壳素的巨大蕴藏量和衍生途径的多样性 ,甲壳素类液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但目前深入的基础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国内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除了进一步研究甲壳素液晶形成的结构因素和液晶结构的产生规律等液晶态基本问题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① 有使用价值的热致性甲壳素液晶的研制 ,含甲壳素液晶的复合材料的开发; ② 研究衍生物结构与胆甾相螺距的关系 ,制备可控螺距范围是材料用于热色显示等; ③ 液晶膜在分离方面的应用; ④甲壳素在活体组织中的液晶行为。
总之,随着高分子液晶的理论日臻完善 ,其应用日益广泛 ,人们不仅开发了大量的高强、 高模以及具有显示和信息存储功能的高分子液晶材料 ,同时还在不断探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液晶高分子由于其区别于其它高分子材料的流变性能、各向异性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优异的介电、光学和机械性能,以及它的抗化学试剂能力、低燃烧性和极好的尺寸稳定性可以肯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高分子液晶材料科学必将在高性能结构材料,信息记录材料、功能膜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
参考文献
[1] 金日光,华幼卿.高分子物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0-48.
[2] 李世堵 陈建定 吴叙勤.高分子液晶的进展.化学世界,1986.
[3] 王良御,廖松生. 液晶化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1~3.
[4] 周其凤,王新久. 液晶高分子.科学出版社 ,1994(P.63).
[5] 殷敬华,莫志深. 现代高分子物理学. 科学出版社,2001:969-985.
[6] 刘廷栋,刘京.高分子液晶材料.中国塑料,1998年12月,第二卷第四期.
[7] 官振丰,关旭强,马振基.液晶高分子原位复合材料.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4,29(5):24-33.
[8] 梁伯润,颜德岳.高分子液晶材料.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06-30.
[9] 王家芳 ,章文贡. 纤维素及衍生物液晶研究近况 [ J ].高分子通报 , 1999, (1) : 512 59 .
[10] 曾加 ,黄勇.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胆甾型液晶结构 [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00, 16 (6) : 132 17 .
[11] 张莉 ,梁伯润.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溶致液晶的研究进展 [ J ].东华大学学报 , 2002, 28 (1) : 1192 125 .
[12] 董炎明 ,汪剑炜 ,袁清.甲壳素—类新的液晶性多糖 [ J ].化学进展,1999,11(4): 4162 428 .
[13] 刘万顺 ,陈西广.甲壳质的药用价值及研究进展 [ 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 1732 176.
[14] 范星河 ,周其凤. 反铁电液晶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J ].化学进展 , 2001, (4) : 132 18 .
[15] 杭德余 ,郑志 ,陈闯等. 我国铁电液晶材料研究进展[ J ].液晶与显示,2002, 17 (2) : 982 103.
[16] 王炳奎,王再江,汪溶等.新型铁电液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 J ].中国激光,1994,21(11) : 9242 928 .
[17] 田颜清 ,赵英英 ,汤心颐.盘状液晶简介 [ J ].液晶与显示,1997,12(1) : 382 48 .
[18] 宋晓凤 ,侯君 ,郑远洋.卤代液晶进展 [ J ].液晶与显示 , 1999, 14 (1) : 502 63.
[19] 郭玉国,张亚利,赵文元等.高分子液晶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 J ].青岛大学学报, 2000,15 3) : 242-28 .
[20] 柯锦玲.液晶高分子及其应用.塑料,2004,33(3):86-89.
[21] 王锦成,李光,江建明.高分子液晶的应用.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4):114-118.
中国主要生产无纺布的地方在哪
中国的无纺布有很多,产品种类也很多,主要是看强达无纺布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产品强达无纺布了,主要产品分布不同,和中国的产业相结合的,比如,福建鞋材无纺布市场、江浙的水刺无纺布市场、抚顺的滤材无纺布市场,山东的皮革基布市场,武汉的卫材无纺布市场等,比较有代表的地方强达无纺布:晋江鞋材,天台滤材,湖北仙桃卫材,杭州周边水刺卫材,阜宁滤材,温州合成革,河北泊头滤袋等,长三角地区各种无纺布比较齐全。
全国生产无纺布的厂家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湖北仙桃
仙桃市飞翔无纺布用品有限责任公司
恒天嘉华新以及新发公司等
温州苍南
如
强达无纺布公司
能仁无纺布
山东德州
如德州乐陵创润无纺布有限公司
其强达无纺布他地方也不少
毕竟这行强达无纺布的门槛低
技术含量不高
作为新兴强达无纺布的环保材料
市场需求非常大
四川
广东等地近年也出现不少强达无纺布的无纺布厂
国内现在无纺布的生产厂家有哪些
生产无纺布的厂家很多强达无纺布,山东德州是更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强达无纺布,强达无纺布我专业生产土工材料,欢迎您
关于强达无纺布和温州强达无纺布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个:「南宁无纺布」广西无纺布
- 下一个:「无纺布手工帽」无纺布太空帽
新闻资讯
-
2025-01-02 16:41:21
无纺布一次性套袖尺寸防护用途
-
2024-12-30 11:02:51
淋膜纸厂家大全「无纺布在服装」领域的用途
-
2024-12-30 10:24:51
无纺布厂家联系电话15552681801「无纺布的特性」在各行业的广泛用途
-
2024-12-25 11:46:16
中国无纺布之乡「制造SMS无纺布的主要工艺」有哪些
-
2024-12-25 10:04:29
无纺布的优点和缺点「无纺布和尼龙布」哪个好
-
2024-12-20 11:01:07
无纺布厂家联系电话15552681801「无纺布代替塑料薄膜」农业广泛应用技术介绍